把民營經濟“入場之門”開得更大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民營經濟正是大有作為之時。近日,一位“資深金融人士”卻發出“私營經濟已經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該逐漸離場”的妄言誕語,引發輿論一致猛烈批評,痛斥“私營經濟退場論”。對于直接與各類民營企業主體打交道的市場監管部門而言,尤其要保持高度警惕,切莫為此類妄言誕語所惑,被其擾亂了大力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當前,市場監管部門在履行把守市場“入場之門”時,恰恰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創業門檻,把民營經濟“入場之門”開得更大。
不管是從市場規律還是從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看,以中小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發揮作用之巨,所處地位之要,無可替代。事實上,非公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相輔相成,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兩翼,缺一不可。數據顯示,我國非公有制經濟貢獻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稅收,并且為城鄉居民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完成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寫入黨章和憲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不會變的,也是不能變的。進入新時代,中國民營經濟的地位將會更重要,市場之門絕不該也不會向它們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民營經濟的定性,及其在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中的突出作用,決定了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責必然要體現出對民營經濟監管與服務并重的基本定位。黨中央國務院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放”即簡政放權,降低準入門檻;“管”即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服”即高效服務,營造便利環境),其主要目的就是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讓民營企業更方便地創業和發展,進一步增強市場的活力。李克強總理不久前在市場監管總局考察時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更多地關注中小微企業,加大扶持力度。這些企業不僅是市場活力所在,而且體現著人人都有創業機會,人人都有上升通道的公平理念。要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提高市場主體的認可度、滿意度。市場監管部門具有直接面向市場主體的天然優勢,是在市場第一線主戰場工作,擔負著重要的職責。因此,必須要堅持40年來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從國家大局考慮,用各種辦法做好對民營企業的服務工作,不僅要放開入場大門,還要提供更好的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市場活力,讓它們能夠實現更好的發展。
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的貢獻能達到怎樣的程度,既取決于企業的努力,也與監管部門職能作用發揮息息相關。近年來,包括工商、質監、食藥監等在內的市場監管部門,在嚴格監管的同時,推出各種改革措施服務個體工商戶、中小微企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寶貴經驗。市場監管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牢記使命,堅守職責,不為雜音噪音所惑,不為流言蜚語所動,把原來有效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經驗總結好、傳承好、再創新,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吸引更多民營資本和主體進來,創新監管模式,加強公正監管,充分激發企業的市場活力和創造力,推進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對于“民營經濟離場論”
各大媒體也紛紛作出評論
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更不是過河拆橋式的策略性利用。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三個沒有變”的判斷:“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同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寫入黨章和憲法的基本人民日報評論《踏踏實實把民營經濟辦得更好》
中央明確宣示的“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長期方針,是歷史的抉擇,目前看不到任何需要改變的理由。上述兩篇網文,以聳人聽聞的口吻,干擾好端端的發展大局,是很不負責任的。
證券日報評論《不管“私營”還是“國有” 都是中國的》
當前,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企業生存發展面臨諸多新挑戰。如何同舟共濟,闖過急流險灘?重要一條,就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凝聚改革共識、堅定開放信心,繼續堅持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絕不能逆時代潮流而動,開歷史倒車。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在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兩個毫不動搖”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
——經濟日報評論《對“私營經濟離場論”這類蠱惑人心的奇葩論調應高度警惕
——“兩個毫不動搖”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